bet36体育在线-【首页】@

图片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市政府办公室文件
索引号
686175779-202301-408133
文号
昆政办〔2022〕75号
来源
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开日期
2022-11-25

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bet36体育在线-【首页】@:印发昆明市“十四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滇中新区管委会,各开发(度假)区、自贸试验(经济合作)区管委会:

《昆明市“十四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1月23日

(本文有删减)


昆明市“十四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一 规划概述

(一)规划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昆明市作为省会城市,东连黔桂,北经川渝,南下越老泰柬,西接缅甸印巴,区位优势突出,科学系统的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是昆明市抓住战略机遇,落实交通强国要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实现交通运输在全市经济社会中支撑引领作用的基础。

1.党的十九大报告bet36体育在线-【首页】@:“交通强国”发展战略的提出,标志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由行业愿景上升为国家战略。昆明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强力支撑全省“1233出行交通圈”和“113快货物流圈”的构建;打造“111公共出行圈”,交通运输行业作为先导性和服务性产业,需贯通运输大通道、发展多式联运,促进国内、国际大循环。

2.“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云南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时期,也是昆明市参与交通强国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

3.《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印发和昆明市第十一次党代会bet36体育在线-【首页】@:“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奋斗目标的提出,要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要将“一个枢纽、四个中心、三个品牌”的发展理念贯穿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各方面。

(二)规划范围

规划编制范围为昆明全市市域(含云南滇中新区)范围,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46万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包括“七区一市六县”,即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东川区、晋宁区、安宁市、富民县、宜良县、石林县、嵩明县、禄劝县、寻甸县,含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滇池旅游度假区、阳宗海风景名胜区。

(三)规划年限

规划编制年限为“十四五”期间,即:2021—2025年,并结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实际和需要,展望至2035年。

(四)规划依据

1.《中共中央bet36体育在线-【首页】@: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3.《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4.《国家中长期铁路规划》

5.《中共云南省委bet36体育在线-【首页】@:制定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6.《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bet36体育在线-【首页】@: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云发〔2020〕5号)

7.《云南省道网规划(2014—2030年)》

8.《云南省公路“十四五”发展规划》

9.《云南省水路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

10.《云南省民航“十四五”发展规划》

11.《云南省铁路“十四五”发展规划》

12.《云南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13.《中共昆明市委bet36体育在线-【首页】@:制定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14.《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15.中共昆明市委 昆明市人民政府bet36体育在线-【首页】@: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

16.中国铁路总公司 云南省人民政府bet36体育在线-【首页】@:昆明铁路枢纽总图规划(2016—2030年)的批复

17.《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中间成果)

18.《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施纲要(2017—2030)》

19.《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行动计划(2019—2035)》

20.《昆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8—2035年)》

21.《昆明市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2018—2035年)》

22.《昆明长水综合交通枢纽规划》

23.《昆明市水运发展规划修编(2018~2035)》

24.《昆明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25.《昆明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7—2023)(第三轮)》

26.《bet36体育在线-【首页】@:昆明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27.2016—2020年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

28.2016—2020年昆明市城市交通发展年度报


二 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昆明市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坚持对内融合和对外开放并举,全面推进和加快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为昆明市构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提供重要支撑。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昆明市全力推动综合交通快速发展,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五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构建完成。

1.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为基础、县乡道为支撑的,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环线”+“射线”的公路网结构。到2020年底,昆明呈澄、小龙、黄马、新昆嵩、武易、晋红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绕城高速外环线完成闭合,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1349.7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101.61公里/百平方公里、25.24公里/万人,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1152.78公里。

2.基本形成由昆明辐射全国,沟通东南亚的铁路网。到2020年底,境内拥有高(快)速铁路5条、普速铁路4条和米轨1条,市域铁路运营里程达850公里、占全省铁路总里程的20%,其中高铁运营里程180.60公里,占市域境内铁路总里程的21.2%。

3.基本形成以昆明为中心、辐射全国并向国际延伸的航空网络,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连接亚欧的国家门户枢纽机场。到2020年底,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共开通国内外航线396条,其中国内航线304条,国际和地区航线92条,基本实现南亚东南亚国家首都和重点旅游城市全覆盖。

4.基本形成水运、管道及物流领域良好发展态势。到2020年底,水运领域重点实施滇池航运建设,研究金沙江流域“昆明段”水运通道建设和水上旅游规划项目;管道领域建成中缅天然气东支线、西支线等总长度约160公里管道,全市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格局基本建成;物流领域向五大物流基地集聚,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营商环境得到改善。

5.基本形成城市道路、轨道交通相辅相成的城市交通网络,综合交通枢纽格局初步显现。到2020年底,基本构建完成城市道路、轨道交通相辅相成的综合交通网络,昆明市中心城道路长度2243.10公里,中心城路网密度5.24公里/平方公里。城市公交日均客运量130万人次,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0%。建成轨道交通5条线路、139.40公里,形成了连接主城与机场、主城与高铁站、主城与东、南、西、北四大客运站换乘的轨道交通大动脉。

(二)发展评价

“十三五”期间,昆明市综合交通投资约3000亿元,较“十二五”期间同比增长约56.5%,综合交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总体良好,近90%按照规划目标推进落实,且部分超额完成,较好的完成了“十三五”规划预定目标。

1.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档提速,交通运输服务高效便捷。“十三五”以来,昆明市全面推进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以“五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五年会战圆满收官;昆明市着力交通运输服务质量、效率的提高,积极实施公交优先战略,通过第一批“公交都市”建设试点城市建设,重点发展多式联运,综合货运枢纽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2.交通智能化水平迅速提高,绿色交通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以来,昆明市圆满完成综合交通运行协调指挥系统(TOCC)一期建设,综合交通动态监测、协同联运、信息服务等功能进一步完善;积极推进低碳交通示范试点城市建设,在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等方面推广应用20多种节能路面结构,40余种低碳安保设施,全面推广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速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和充电站的建设。

3.交通安全应急形势趋好,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十三五”以来,始终坚持安全发展、安全第一的理念,大力开展“平安交通”创建工作,建立完善重大隐患挂牌督办、责任追究机制。先后出台、修定了《昆明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等行业管理规定,行业管理不断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三)存在问题

1.综合运输通道布局不完善,基础设施水平相对落后。昆明市现有运输通道与国家综合运输通道衔接不够顺畅,对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发展支撑功能不足。

2.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有待完善,一体化衔接有待提升。昆明市现状客运站场布局不尽合理,站场功能不够完善,设施设备较落后,信息化水平较低。公路客运枢纽与航空、铁路枢纽衔接不够紧密,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有待加强。

3.县乡联系不足,乡镇(街道)之间交通联系存在短板。乡镇(街道)与县城之间,乡镇(街道)与乡镇(街道)之间连接道路技术水平较低,高等级公路覆盖不够均衡,北部地区覆盖率较低。

4.综合运输服务水平较低,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客货运需求。昆明市多种运输方式间缺乏协同衔接与深度融合,综合运输服务发展较为滞后。

5.城市交通供给合理性有待提高,交通拥堵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昆明市交通出行需求持续增长,但现状路网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交通出行分布不均,交通压力仍然较大。

6.综合交通体系在支撑城市发展和社会经济方面作用不强。昆明市综合交通体系在区域产业引导、经济转型升级和支撑新区发展方面结构不尽合理,作用不突出。

7.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化水平较低,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相对滞后。昆明市已开展的交通信息分析平台、TOCC等交通信息系统独立运行,未能实现充分融合和信息共享。


三 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云南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时期,是要求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取得重大进展,实现高效率发展、完成高质量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昆明市抢抓国内外机遇,建设区域交通枢纽、建立市场中心,形成开放前沿城市的机遇期。

1.国内政治经济发展迅速,国际竞争与区域合作形势迫在眉睫。近年以来,以中美关系为主线的大国关系发生较大变化,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国际市场竞争和资源争夺日趋激烈。在国际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与南亚、东南亚地区国家不断加强经贸合作,推进泛亚铁路、泛亚公路、能源通道等基础设施合作建设,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共筑本地区稳定和谐的国家关系结构。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云南考察,指出云南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重大职责和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使命。作为云南省的排头兵,昆明市需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发展机遇,把昆明市打造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对外开放新高地。

2.昆明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交通需求日趋增长。昆明市拥有相对较低的土地、人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具有宜居的人文环境和城市条件。近年来,昆明市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动,昆明市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城市地位的增强,滇中城市群间、城市内部间联系将更加紧密,诱发城际间、市域内部交通出行需求、客运量将持续增加,随着昆明市与周边国家、城市合作日益紧密,未来昆明市都市发展区将形成“一核两翼四轴”的空间结构。至2025年,预计昆明市都市核心区人均全方式出行强度将由现状的2.3次/日增长至2.4—2.5次/日,其中机动化出行强度将由1.2次/日增长至1.3次/日;预计昆明市都市核心区全方式交通出行总量将达到811万—847万人次;预计昆明市交通的平均出行距离将增长至10.70公里;预计昆明市客运量将达到1.07亿人次;预计昆明市货运量将达到5.7万吨。

3.国土空间规划重新修订,土地、生态等资源约束进一步加强,昆明市对外交通辐射能力进一步提高。在“生态共保、协同发展”的滇中城市群区域协调格局、“一城两区,多片多点”的网络化城镇空间布局、“南控、北延、东进、西拓、中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背景下,综合交通建设需要重视交通与空间的关联性,同时兼顾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等发展要求,要重视交通体系与城市空间布局、生态红线保护协同发展,要重视交通运输通道与对外交通联系的加强。


四 发展需求

“十四五”时期,是《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实施期,昆明市城市综合交通发展处于需求管理与设施建设并重的阶段,一方面要求继续维持基础设施建设强度,进一步完善“五网”建设;另一方面要求深入挖掘现有设施潜力,全面实现综合交通“提质增效”。

(一)综合交通面临的主要挑战

1. 枢纽城市地位的确立,综合交通模式、运输通道待进一步完善。“一带一路”建设、交通强国、“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等方针、政策的深入实施,要求加快完善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布局,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南亚东南亚、西南地区的交通联系。滇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迅速,要求加快与滇中城市群重点城市间的快速联系。

2. 城市骨架路网的完善,特别是内外快速交通的转换系统需进一步完善。完善城市路网骨架,实现各级环线的内网衔接和互联互通,强化区域内外交通转换和城市组团间的快速联系,特别是提高城市进出通道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改善城市交通面貌和出行条件。

3. 客、货运场站枢纽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客运联程运输和货运多式联运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枢纽体系和互联互通的信息化程度还需提高。

4. 公共交通系统实现跨越发展,完善公交基础设施,改变公交发展模式单一现状,推动轨道成网,提升公共交通系统竞争力。“十三五”期间,昆明市公交线网网络结构逐步成型,但在辅助公交、定制公交等方面的探索不足,无法有效面对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新型出行方式的竞争。公交场站建设不足、公交专用道里程萎缩、城市建成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未达到规划目标,公交都市的建设还任重道远。轨道形成“一横一纵”骨架结构,未达到成网的目标,轨道客流增长相对慢,整体客流强度约为0.6万—0.7万人次/公里,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准。

(二)综合交通发展要求分析

1.交通强国建设背景下,要求昆明市完善综合交通运输通道,构建区域一体的立体交通快速网络。“十四五”时期是昆明市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以机场、铁路和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为重点,通过扩展航线、直通高铁、加密高速,进一步强化面向国内国际的复合交通快速通道的辐射能力,实现与国内国际重要城市的直连直通。

2.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要求发挥昆明在滇中城市群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加快联系滇中城市群的高铁、城际铁路建设,建成“轨道上的滇中核心”,加密联系滇中城市群主要城市的第二条高速公路,形成多通道互联。

3.综合交通的转型发展,迫切要求昆明市进一步提质增效,提升运输效率和服务能力。昆明市城市综合交通处于从增量阶段向存量阶段转型,不再以大规模超前新建基础设施满足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而是转向更可持续的发展。加强综合交通各方式之间的衔接,加快西客站建设,完善客运枢纽体系,完善货运通道。加快东川港、禄劝港及集疏运道路建设,完善水路联运通道。加快推进普通国省道干线公路提级改造,提升农村公路等级,加强公路与物流、旅游、邮政等的融合发展。优化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转换衔接,改善城区交通拥堵。

4.建设高水平的绿色交通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交通的期待。巩固公交都市创建成果,形成多样化公交服务,推动城市轨道成网,加强自行车道、步行道、过街设施等慢行系统的完善,推进轨道、公交、慢行系统相融合,不断增强绿色交通出行吸引力。优化交通运输结构,鼓励清洁运输装备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5.推动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加强科技创新与交通运输的融合,提高综合交通的智慧化水平,落实质量安全生产管控,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的安全水平。加强交通科技创新,利用新技术赋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对既有交通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提高设施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构建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建立质量安全可控的长效机制,建设突发事件交通运输应急指挥平台和分中心,完善交通运输安全保障。


五 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重要指示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和滇中城市群发展为契机,围绕“一个枢纽”、“四个中心”、“三大品牌”的建设目标,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逐步提高综合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形成网络布局合理、骨干通道完善、运输服务高效、绿色智能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质量和效率,为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跨越式开放发展格局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全面统筹、协调发展。统筹综合交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际、城市、城镇、城乡交通发展,综合发展各种运输方式,强化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协调。提升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水平,提高基本出行服务均等化。

2.重点突破,跨越发展。重点推进跨境铁路、城际铁路、高等级公路、综合客运枢纽和内河水运建设,实现行业发展新突破;重点解决交通拥堵、客货分流等问题,提升交通运行效率;重点加强高铁网络与航空网络枢纽协调衔接,引导综合交通体系跨越式发展。

3.联动开发,融合发展。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质、降本、增效为导向,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推进交通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促进交通与旅游、物流等产业高效融合发展。

4.智慧创新,安全绿色。充分运用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进一步完善服务行业发展、服务企业运营管理、服务群众出行的综合交通信息化服务系统。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意识,坚持综合交通建设、环境保护、资源集约和绿色发展相结合。

(三)战略定位

1.打造昆明市成为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铁路枢纽、国际航空港和公路网络中心,支撑昆明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昆明至南亚、东南亚通道是我国对外主要运输通道之一,昆明作为我国通往南亚和东南亚陆上通道的前沿和重要门户、泛亚铁路主要起点、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所在地,“十四五”期间重点考虑昆明与周边省会城市和国家的衔接,构建有多条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际国内航线汇集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

“十四五”期间,着力完善铁路、高速公路和机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布局。优化铁路网布局,推动实现昆明与其他省会城市、直辖市以及南亚、东南亚重点城市的高铁直达;提升高速公路对外连通水平,保障国际运输、城市过境交通和对外交通功能,加密昆明与周边城市高速公路联系;充分发挥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空中转站功能,增开和加密至国内重点城市航线航班,构建至南亚、东南亚的快线、干线和旅游环线的航线网络,拓展至欧美澳非等洲际航线。

2.打造昆明市成为云南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的前沿和战略支点,西南地区、云南省对外开放的桥梁纽带和合作平台。

“十四五”期间,通过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进一步对接和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将昆明由内陆为主的交通节点转变为内联外通、东西衔接、南北交汇、陆空一体的通道前沿和战略支点,支撑昆明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建设桥梁纽带等战略规划的实施。积极构建以昆明为核心,通达曲靖、玉溪和楚雄的放射状运输通道为枝干,辐射滇中城市群范围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带动滇中城市群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打造昆明成为品质一流、国际先进水平的公交都市,和谐宜居的友好出行城市。

进一步完善公交基础设施,推动多元公交深度融合,形成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保障体系,打造国际水准、国内领先的公交都市。构建便捷、安全、舒适的慢行交通环境,健全城市道路网络体系,引导小汽车合理出行,实现交通运行绿色化,全面提升昆明公交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提供公平、优质、安全的城市公交服务。

立足昆明市“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三大城市品牌打造目标,通过城市路网优化布局、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智能化出行水平提升等举措,使交通运输在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充分彰显昆明特色与个性,助力昆明建设国际和谐宜居城市。

(四)战略目标

“十四五”期间,“聚焦补短板、聚力提效能”,着力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到2025年,基本形成面向全国、辐射区域、通达全球的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实现枢纽功能的立体辐射、综合衔接、通江达海,初步形成“滇中111公共出行圈”、“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综合运输服务品质明显改善,基本建成开放、绿色、智能、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

到203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智慧绿色”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综合交通支撑昆明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增强;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旅客联程运输便捷顺畅,货物多式联运高效经济;智能、平安、绿色、共享交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城市交通拥堵基本缓解,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五)战略重点

1.进一步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建设,构建以高等级公路为主,过境铁路线路、城市轨道交通为支撑,“三横两纵”的市域综合运输通道布局。构建以“跨境铁路+国际航空+高速铁路+普铁+高速公路+普通公路”为基础的,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综合运输通道网络。布局区域和市域两个层次的综合运输通道,以航空、铁路和公路网建设为重点,实现昆明与国家和区域运输大通道的衔接,与周边城市的对接,全面提升昆明面向国内、国际两个扇面的综合运输组织能力。

2.进一步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按照国际级(国家级)、区域级、市级(组团级)三个层级,构建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体系,加强航空、铁路、公路对外交通枢纽和城市交通枢纽的一体衔接,打造功能完善、换乘高效、出行便捷的现代化综合客运枢纽。结合物流产业规划和布局,以机场、铁路、公路货运站为核心,构建服务国内主要经济中心、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综合货运枢纽。提高邮政业、快递业服务能力和水平,构建昆明市区“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的“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完善设置与铁路站场、空港相配套的邮件处理中心、邮件绿色通道、村邮站建设,健全保障和监督机制。

3.进一步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完善城市路网布局,形成“环+放射+联”的快速路网系统,加强高速公路与城市快速路的一体衔接,完善高速公路网络覆盖,提升干线公路技术等级,推动“四好农村路”等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通过路网容量提升与瓶颈路段改造等方式破解交通拥堵难题,形成“市场成规模、道路成网络,通行高效率”的城市货运交通系统;持续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提升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服务总体水平,加强公交专用道建设和公交场站建设,巩固公交都市创建成果,完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适度发展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服务,推动公共交通结构总体优化。

4.进一步提高综合交通服务水平,持续推进枢纽联运设施建设,旅客联程运输服务效能稳步提升;积极发展多式联运,高效拓展公铁、公水、空铁、公铁水等货运集疏运模式,加快多式联运设施网络信息服务建设;打造跨区域道路客运服务系统,发挥道路客运机动灵活比较优势,保障公交路权、提速地面公交,推进城市公交、城乡公交、镇村公交三级公交网络融合,形成层次清晰、功能明确的道路客运服务体系。

5.进一步推动综合交通安全、绿色、职能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树立“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不断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切实提升安全监管水平,建立完善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促进交通运输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着力推进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深化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应用,完善信息化发展环境,努力实现交通运输信息的上下贯通、左右连通和内外融通。


六 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昆明市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强度、交通效率提升有待进一步提高。新的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提升昆明市交通枢纽能级,强化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

(一)构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以航空、铁路和公路网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综合运输通道建设,面向国内强化通道,优化结构,加快建设交通快速通道;面向国际拓展通道,扩大辐射,加强口岸交通建设;提升昆明面向国际、国内两个扇面的综合运输组织能力,建设成为通达全球、服务全国、辐射区域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服务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十四五”期间,结合国家、省有关规划,重点考虑与周边省会城市和国家的衔接,以重要的国省干线公路和铁路为基础,形成以昆明为中心的综合运输通道,构筑多条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交汇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最终形成对内连接“滇中城市群”、“成渝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对外直通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连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一体化综合交通格局,积极构建对外各方向至少“3高速1高铁”的高铁高速一体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

1.建设区域覆盖、高效通达、产业融合的公路网。“十四五”期间,公路网覆盖广度和深度显著提高,公路等级结构不断优化,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为依托、农村公路为脉络的全区域互联互通、运行高效的公路网。

(1)持续加密公路网。加快推进昆明市“能通全通”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及时启动昆明市“互联互通”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和建设工作,全面实现滇中高速环线闭合,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500公里。到“十四五”末,昆明市“东南西北”各方向高速公路出口通道达3条以上。到2035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800公里以上。

“十四五”期间,续建高速公路5条、新建高速公路5条、启动前期研究高速公路7条,同时省际通道既有高速公路等级提升、东川至昆明增建高速公路可行性研究,最终形成“5446—五环四纵四横六联络”的运输大通道布局,实现昆明至滇中城市群经济圈中心城市“双高通道”。

“十四五”期间,将重点推动北部县区干线公路建设,强化县乡公路互联互通,实现县区到乡镇二级公路90%覆盖,加快推进乡镇通三级公路建设,重点推进自然村公路建设,新建农村公路2000公里,实现90%以上乡镇30分钟可上高速,提升建制村公路双车道覆盖率。

(2)持续提升公路等级和通行质量。继续对规划国省道建设和现有路段提升改造,实现国省道高等级化率(一级或二级公路)达90%以上,强化县乡公路提档升级,通过5年时间,基本建成高质量“四好农村路”路网体系,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500公里,新创建“美丽公路”150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54座左右,完善“路长制”管理体系,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县、乡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落实率达100%,农村公路年均养护工程比例不低于5%。农村公路沿线群众对公路路域环境满意度≥80%,农村公路沿线群众对公路服务品质满意度≥85%。全面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前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公路通畅率达100%%及硬化率100%,新建农村公路路基宽度不少于4.5米。推进生命安全防护工程。按照“消除存量、杜绝新量”的原则,大力整治公路安全隐患,完善交通安全设施,100%完成乡道及以上等级道路公路安全隐患整治,全面提升公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能力。

(3)注重专用公路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全力推进国防公路建设,重点抓好部队进出口道路升级改造,提升部队进出口道路通达能力;启动“美丽公路”创建示范区、示范村创建活动,建设一批美丽公路,提升交通网“快进慢游”功能,强化交通干线与重要旅游景区衔接。进一步完善公路沿线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支撑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度假休闲旅游、自驾游等旅游发展。加快推进乡镇至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二级及以上公路全覆盖,推动连接道路向其它景区和乡村旅游景点延伸,逐步实现A级以下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景区(点)通双车道公路。

2.构建快速通达的铁路网。“十四五”期间,配合推进泛亚铁路和渝昆高铁建设,积极推动昆明铁路枢纽西客站建设,铁路网布局不断优化,初步实现昆明至南亚、东南亚重点城市、国内直辖市及省会城市高铁直达。

在建渝昆高铁、玉磨铁路、大瑞铁路、丽香铁路通车后,云南省“八出省”、“五出境”的路网格局将进一步完善,按照滇中城市群城际铁路网规划研究,以昆明为核心的“一环四射五联”+“两市域线”滇中城市群城际铁路网总体布局。规划总里程2316公里,其中城际铁路里程2126公里,市域铁路里程190公里。


图片1

图6-1:云南省“八出省、五出境”的铁路交通网络

3.形成功能完善的水运网。“十四五”期间,顺应昆明市新形势发展需求,从加强省会城市布局层面,昆明市加强布局功能作用突出的航道、港口设施,大力发展水上旅游客运,促进旅游产业升级,同时进一步完善水运发展保障体系。

(1)加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依托东川港和禄劝港,规划建设金沙江乌东德翻坝转运设施配套等工程,以乌东德电站翻坝转运系统为突破口,推进金沙江航运建设发展,带动沿江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实施盘龙江复航一期项目,整治金色大道至永平路段8公里观景航道,通航公交船和观光船;充分利用凤龙湾航道满足中型客船的航运要求,实现凤龙湾旅游二次开发和旅游产业升级;推动大观河复航项目,分段打造老篆塘至水闸桥段文旅走廊、休闲健康走廊、健康步道,水闸桥至大观楼段山水田园生态景观带;探索发展螳螂川水上旅游项目。规划港口集疏运公路建设工作,打通铁公水联运衔接的“最后一公路”,促进昆明市立体互联综合交通网络格局打造。

(2)完善支撑保障系统。对全市港航业务及相关信息系统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开放的集全市港航信息数据实时采集、查询、控制、管理、服务、决策于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有效提高水运行业管理、运行效率;开展新能源和新型动力系统相关技术的研究,推进低碳、无碳能源动力系统和可再生能源在船舶上的应用,探索5G+船舶远程检验、5G+无人机近观检验以及5G技术在智慧船舶、智能航运信息化服务等方面的应用。

4.强化高效通达的航空网。“十四五”期间,昆明市将加快推进航站楼建设,力争完成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积极拓展航空航线网络,增开和加密至南亚东南亚地区的航线航班,拓展昆明至西亚和东北亚地区的航线,加强与欧美澳非等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联通,加密至上海、杭州、南京、武汉等城市至南亚东南亚出行密集城市航线;鼓励发展基地航司,适度推进跨航司中转,针对商务中转客流,鼓励基地航司深度参与T2航站楼建设,针对非商务客流,适度推进跨航司中转;构建面向市域、滇中城市群、全省乃至临滇省区的“1小时”陆域交通接驳体系,积极发展航空货运,打造国际航空物流中心;重点推进通用航空项目建设提前谋划研究,配合开展昆明第二机场、水上机场研究。

5.实现管道服务的网络化。“十四五”期间,继续完善中缅油气管道配套设施建设,实现昆明输油、输气两大管道服务功能网络化,形成以昆明为中心,连接主要州市和消费区的成品油输送干线管网和集散、收储油库设施,实现油品输送管网化。争取中石油云南炼化一体化工程(二期)落地开工;延伸炼化产业链,打造国内领先的炼化产业体系和国家石油炼化基地;加快推进中缅天然气管道改线,完善天然气输送“8”字形环网;加强应急和储气调峰设施、储气库、压缩天然气(CNG)母站及加气站和液化天然气(LNG)接卸、储运、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

6.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十四五”期间,以满足旅客出行需求为核心,加强航空、铁路、公路对外交通枢纽和城市交通枢纽的一体衔接,打造功能完善、换乘高效、出行便捷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以长水综合枢纽为核心,引入渝昆高铁、沪昆高铁、贵昆铁路等铁路交通枢纽及轨道、公交、出租等城市交通枢纽,配建公路客运枢纽,逐步建设打造昆明南站、昆明站、昆明西客站综合交通枢纽,实现昆明综合交通枢纽与滇中城市群、全省间“公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多层次集疏运体系。

7.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十四五”期间,按照《昆明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抢抓国家和省级物流枢纽布局建设规划机遇,补齐多式联运、铁路专用线建设等基础设施短板,优先支持干支联运、集疏运体系、冷链仓储、分拨配送、快递分拣、智能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整合现有货运场站和物流节点设施资源,形成“枢纽+集聚区+物流中心+通道”的“652011”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二)构建品质一流公交都市

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着力提升城市公交服务水平,强化各公共交通方式间的衔接与协作,提升慢行交通品质,纵深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建成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支线公交和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公交都市体系。

1.建立衔接便利的道路网。“十四五”期间,继续优化昆明中心城区城市快速路、主干道系统(由全市性主干道和地区性主干道组成)和支路路网结构,提升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立交节点功能,加强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衔接,打通各类“肠梗阻”,提高节点转换高效性和通畅性。

(1)建设完善区域内(泛亚科技园、北部山水新城、巫家坝、草海片区、低碳示范区及火车南站)重要的支撑道路,实现城市内外交通顺畅衔接。

(2)提升公路与城市交通的连接与转换功能。推进昆明主城高速公路收费站外迁工程。提升改造部分转换节点及联络通道,持续推进昆楚二通道、昆倘高速、福宜高速、三清高速等高速路网建设。

(3)加强交通管理系统建设,完善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隔离护栏、交通监控设备等道路交通管理设施。

2.打造便捷高效的轨道网。“十四五”期间,完成地铁1号线西北延、2号线二期、5号线建设并开通运营。启动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轮建设规划报批,力争地铁6号线三期、9号线、7号线、8号线、安宁线、嵩明线开工建设。到2025年,实现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提高至188公里,力争238公里。

3.推进全域一体的公交网。“十四五”期间,结合区域客流特征以及地铁线路等因素,通过调整公交线网、发展特色公交、提升运行效率等方式,逐步优化公交线网。进一步完善公交专用道、公交场站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公交专用道的执法管理,公交专用道里程达220公里以上。加强菊花村公交枢纽站、昆明南站公交枢纽站、东南部公交停车保养场二期、大渔公交停车保养场、黄土坡公交枢纽站等公交站场的建设与改造,规划发展电动车停车、充电等多功能服务,同步规划公交首末站,实现公交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的衔接。进一步提高公交企业业务管理水平,推广应用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发展“定制巴士”等个性化公交服务。建立多样化票价机制,考虑“公交与地铁联乘优惠”的可行性,实现公共交通的联运双赢。

4.推动出租车的差异发展。“十四五”期间,为充分适应“互联网+交通运输”发展新趋势,根据国家层面出台的出租车改革意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管理办法,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及配套文件,加快推进出租车行业改革。加强对互联网“专车”监管,探索传统出租汽车与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的“分类别、分层次”的监管与发展。定期评估出租车市场情况,科学调控巡游出租车数量。规划设置出租车服务点,将城市出租车服务网点按服务覆盖范围划分为四级,规划建设8处一/二级服务网点。

5.建立安全舒适的慢行网。“十四五”期间,充分发挥自行车、步行在中短距离出行及公共交通接驳中的优势,鼓励选择绿色、低碳的交通出行模式,推动交通结构的总体优化。加强城市、区域、社区三级绿道网络的贯通和连接,加强行人过街设施与地面交通、地铁车站、地下商业等垂直衔接,设计空中、地下行人走廊,打造全天候行人交通系统。新建、改建的城市道路同步规划、建设自行车道,完善自行车道网络,构筑安全、连续、舒适的自行车网络,并积极探索自行车专用快速通道的可行性,充分发挥自行车在中短距离出行中灵活方便的优势。依托公共交通站点为节点核心,充分利用站场资源、建筑规划退缩位、人行道富余空间、桥下空间、绿道、闲置用地等场地,按照辐射服务半径、实施和周边骑行条件,因地制宜,向商业区、城中村、大型园区和工业园、大型居住小区、学校、机关单位、大型公建设施、旅游景点等人流密集点进行布设,规划新增5万辆公共自行车,形成与地铁、公交等衔接一体化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解决居民“最后一公里”出行的问题。建立与城市空间承载能力、停放设施资源、公众出行需求等相适应的共享单车投放机制,控制共享助力车入昆运营总量,制定昆明自行车停放区设置导则,规范共享单车停车点位设置。在步行街区、购物区、CBD(中央商务区)、旅游区及交通枢纽点等行人流量较大的区域系统地规划和布局人行道、自行车道交通指引,在道路转弯处和多岔路口的显眼位置设置路标指引,优化慢行交通环境,提升行人、自行车道交通标识的视觉效果,确保行人、骑车者快速到达目的地。

(三)构建智慧交通体系

采用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搭建智慧交通系统,全面提升智慧交通应用水平。

1.智能交通规划。“十四五”期间,要进一步深化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应用,完善信息化发展环境,加快推进ETC拓展应用,着重提升ETC客车使用率,研究推进标准厢式货车使用ETC,探索ETC停车场应用,以及ETC在出租汽车、租赁汽车、公路物流等领域推广应用。推进票务一体化建设,实现不同运输方式“跨区域、多方式、一票式”的票务体系。鼓励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灵活、快速、小批量的道路客运定制服务。大力推广城乡和农村客运智能化应用,推动智能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产品覆盖范围从城际、城市向乡村拓展。试点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平台,助力昆明市从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构建到自动驾驶落地实施的智能交通全链条服务和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构建智慧公交体系,推进数据共享整合,鼓励“出行即服务(MaaS)”新模式发展,推进旅客联程运输,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公共出行智能便捷服务水平。建设智慧地铁体系,实现客流数据、设施设备运行数据、安全预警数据等全网监测,实现精准运能投放、精准调度指挥、精准应急处置,确保安全运行;打造地铁乘车数据平台,融合多种支付方式及先进信息技术,实现快速安检、便捷乘车;试点推进全运营时段无人自动运行等场景应用,配套先进运营组织管理,实现智能运营。打造智慧机场,建设“一库一系统四平台”(即智能数据仓库,人工智能应用系统,生产运营信息平台、旅客服务信息平台、航空物流信息平台、行政管理信息平台);打造智慧航站楼、智慧航空港、智慧飞行区,推进5G技术应用,促进全省机场协同管理。推广智慧高速公路建设,建设数字化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推广应用北斗导航、高速无线通信、先进传感、移动互联、智能控制等新技术,打造适应自动驾驶、车联网技术的智慧高速公路,实现车车、车路协同和区域路网协同管理,满足全天候快速通行需求。大力发展无人驾驶,选择试点道路完善公共测试设施,加快打造应用场景。打造便捷智慧的衔接转换系统,推进联程联运智慧化、便捷化,鼓励各种交通方式售票、换乘等联运设施设备共享共建,推动旅客联程联运信息的顺畅传输、交换。支持和鼓励互联网平台等各类市场主体,利用行业数据和大数据形成多样化的出行服务产品。

2.智能交通服务。“十四五”期间,建成综合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平台、智能交通管控平台、智慧停车信息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市级综合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智能化信号管控、数字化非现场违章监测执法,积极鼓励引入AGV自动泊车系统、升降穿梭式等先进停车技术,提高停车泊位供给,引导交通服务新业态发展,提高运输组织效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质量和运营水平、信息资源的行业共享水平和一站式运输信息服务水平。

3.智能交通监管。“十四五”期间,构建城市交通综合治理的智慧交运平台,全面提升全行业交通数据的互联互通、交通管理的可视、可测、可控能力。增强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能力,形成集多种运输方式日常运行监测、重点运行指标分析、预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为一体的平台。加快推动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信息化管理,实现行政执法案件信息、超限超载信息的跨区域交换共享、证据移送和联防联控。完善道路运输行政许可“一站式”服务,推进许可证件(书)数字化,实现跨部门、跨区域政务信息共享,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四)完善绿色交通建设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交通强国战略为统领,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进高效清洁运输装备升级、大力宣传推广绿色出行行动、加强交通运输污染防治及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建立健全绿色发展支撑保障体系,实现绿色交通由被动适应向先行引领、由政府推动向全民共治的转变,基本建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1.绿色交通规划。“十四五”期间,交通运输行业要继续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在机场、公交、出租汽车、邮政快递等领域优先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大天然气等清洁燃料车船推广应用,重点提升新能源汽车在公交车和出租车中应用比例;完善充电加气配套设施,在设施规划中充分考虑新建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配套设施及场站,增加新旧居住区停车场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设施配套比例,支持高速公路服务区、交通枢纽充电加气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深化绿色公路建设,新建公路按照绿色公路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推动生态选线、绿色服务区、污水循环利用、旅游服务设施、耐久性路面、标准化施工、BIM技术等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推进新能源充电桩建设,加快建设充电桩基础设施,全面推进充换电技术创新,提升充电桩盈利能力和服务水平,引导、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

2.绿色交通宣传。“十四五”期间,积极鼓励公众使用绿色出行方式,改善自行车、步行出行条件,提升公交、地铁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比重;引导规范网约车、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分时租赁共享汽车等行业健康发展,鼓励汽车租赁业网络化、规模化发展,依托机场、火车站等客运枢纽发展“落地租车”服务,促进分时租赁创新发展;启动全市绿色交通宣教行动,深入宣贯相关理念、目标和任务。开展绿色出行宣传月活动及“无车日”活动,制作发布绿色出行公益广告,让绿色出行成为风尚。

3.绿色交通管理。“十四五”期间,强化营运客货车污染排放的源头管控,研究制定实施汽车检测与维护(I/M)制度,加大对营运车辆技术性能检测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加快更新老旧和高能耗、高排放营运车辆,强化运输过程的抑尘设施应用;倡导推广生态驾驶、节能操作、绿色驾培。积极推广绿色汽车维修技术,加强对废油、废水和废气的治理,提升汽车维修行业环保水平;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创建,继续开展绿色铁路、绿色公路、绿色机场等创建活动。在铁路、公路沿线开展路域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行生态环保设计,完善生态保护工程措施,落实生态补偿机制,降低交通建设造成的生态影响。针对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点生态保护区,要加强生态修复工作。

4.绿色交通保障。“十四五”期间,建立健全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推进交通运输能源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新能源利用等领域关键技术、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研发。重点加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绿色技术研究与开发,并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力求建立成套绿色发展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健全绿色发展制度体系,研究制定昆明市绿色交通中长期发展战略,建立分层级、分类别、分方式的绿色交通规划体系,逐步构建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输组织等方面的绿色交通地方标准体系,配套制定地方绿色交通相关建设和评价标准。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监管体系,制定交通运输能耗统计、监测与考核管理办法,明确专职管理机构与岗位,加强节能减排管理队伍建设,形成权责明确、协调顺畅、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监管网络。

(五)构建安全交通

进一步夯实交通运输安全基础,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持续整治重点领域突出问题,强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稳定。进一步强化安全责任、隐患治理、预测预警、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和基础保障体系建设,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能力显著提升,监管体制基本完善,事故控制指标全面下降,基本形成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着力加强行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与成果应用的网络安全保护,全力提升行业网络安全管理水平,努力构建交通运输网络综合防范体系,成为推动城市数字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实“防火墙”。

1.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性。“十四五”期间,加大公路、内河航道、站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设施投入力度,大力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危桥改造、隐患隧道整治、渡口改造、渡改桥、过河建筑物通航安全设施等。改善农村公路安全技术状况,着力解决农村公路安全防护设施不足、标志标线缺乏的问题,基本完成隐患路段处置率100%,加大危桥改造力度。加大干线公路灾害整治力度,重点整治干线公路地质灾害路段。在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实施“生命线”工程,构建生命线公路网。建立公路桥梁通行安全非现场路警联合执法新模式,完善关键节点公路桥梁通行安全非现场执法站点布局。

2.大力实施科技兴安。“十四五”期间,健全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各界多方参与,协同开展安全生产技术研发的机制,加强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发,试点推广应用先进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重点加强对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重要路段、内河航道、大型桥梁、大型互通式立交桥、服务区等重点监控目标的运行信息监管;基本建成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实现对危险品运输车辆、三类以上的班线和旅游客运车辆行车路线的动态监控,逐步实现对二级及以上汽车客运站重点区域的视频监控。

3.提升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能力。“十四五”期间,结合昆明市交通运行情况,重点保障定点收治医院等区域交通出入,划定交通管制区和制定区域交通组织方案,并对各收治医院单独制定交通组织方案;制定重点救治和隔离区域医护人员、服务保障人员交通出行保障方案;根据医疗物资、生活物资运输以及应急救援需求,划定医疗救援车辆、防疫物资车辆优先通道方案,制定优先通行规则。重点利用大数据、新媒体等非接触调查手段,对生活物资、应急救援、基本通勤、基本生活等交通需求进行详细调查,合理排定各类需求优先级,优先保障医疗防疫和基本民生需求,制定协同实施的交通组织与管控方案。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灵活复工、办公、出行模式,优化调整疫情期间公共交通线路运营组织方案,根据疫情发展变化及交通出行的变化趋势,对交通运行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对交通组织方案进行优化,建立交通组织方案动态调整机制。通过网络、电视、室外LED屏幕、标语等方式,对疫情期间交通组织方案进行发布,并加强责任意识宣传,实现政府、企业、个人的行动协同,营造有利的疫情防控氛围。整合利用各单位、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和资源,以及各种网络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建立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应急指挥平台的快速响应、平战结合、图像完整、信息畅通、指挥有力、资源保障。系统应包括应急信息感知、应急风险评估、应急预案决策支持、指挥调度、信息发布等功能。在安宁、寻甸、晋宁、宜良等地建设应急救援中心,提升应急救援的硬、软件实力,带动辐射周边区县,为城市的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提升重特大灾害应急救援能力。

4.探索市场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发挥市场作用,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第三方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安全评估等技术服务。积极推进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切实发挥保险机构参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作用。大力推进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信息库,实现区域间违法违规行为信息共享,制定发布安全生产黑名单管理办法,建立失信联合惩戒和守信联合激励机制。

5.构建网络安全综合体系。“十四五”期间,坚持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行业信息化系统及网络在新建、改建、扩建信息化系统应用新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的同时,同步规划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坚持开展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行业所有新建、在用的等级保护三级及以上的信息化系统及网络主动落实国产商用密码保护工作,配备必要的资金保障,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国产商用密码保护信息化系统及网络,并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完善行业网络安全顶层设计。行业信息化系统及网络运营者要结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建立健全有关工作职责,凝心聚力、系统谋划,建立上下协同联动,防护有序的行业网络安全工作新格局。全面加强数据安全工作,实施行业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履行数据安全保护义务。开展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认定、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工作,对被认定为交通运输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系统和网络应主动落实国产商用密码保护工作,加大资金保障力度。

(六)行业管理规划

1.停车行业管理规划。“十四五”期间,将建设完成昆明首批公共停车设施项目、昆明市公共停车场第二批工程建设等项目。研究制定立体停车场、停车楼项目建设管理政策,制定激励措施,简化审批流程,谋划一批立体停车设施试点建设项目。推进城市停车管理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鼓励开发移动互联网终端,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车路协同等技术,提高停车设施周转率。推行不同区域、不同位置、不同车型、不同时段停车服务差别收费。加快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内部停车泊位向社会开放。选择中心城区、综合交通枢纽等区域地段,设立停车严管区、示范路,培养群众良好用车习惯,逐步扩大示范带动效应。实行停车分区管理措施,对于禁停区域、路段、时段,向社会公开公示,严禁私自施划、擅自占用停车泊位。加强停车设施使用、停车服务监管,严厉打击无证无照经营、私自圈地收费等违法行为。

2.洗车行业管理规划。“十四五”期间,加强对洗车场的日常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及时纠正违法行为。严格执行高耗水行业用水价格,规定对洗车业实行用水定额和阶梯水价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通过利用价格杠杆作用,提高洗车店使用循环水设施和低耗水洗车技术的自觉性。推广自助洗车等新型洗车模式,对采用新型洗车技术和设备的洗车场(站)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引导和鼓励其采用新技术洗车。

3.驾培行业管理规划。“十四五”期间,加强驾培行业品牌建设,支持培育龙头骨干驾培机构品牌文化形成、品牌定位拓展、品牌效应发挥,提升行业管理服务水平。完善驾培机构质量信誉考核工作,充分运用考核成果,完善“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管理机制和市场机制。优化小型汽车驾驶人培训方式,稳妥推进小型汽车驾驶人自学直考;鼓励驾培机构细分市场需求,开拓市场空间,提供满足不同学驾群体需求的服务产品,延伸其他增值服务;推行大型客货车专业化驾驶培训,提升大型客货车驾驶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支持公交企业定向培训公交驾驶员。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促进培训资源节约,实现行业绿色与节能发展。引导推进驾培行业以培训机构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服务品质为重点,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促进龙头骨干培训机构创新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研制系列化服务产品,通过服务产品定制化、管理流程精准化,推动行业从追求培训数量向追求服务品质转变。

4.维修行业管理规划。“十四五”期间,加强维修行业品牌建设,运用信息科技手段,构建服务广大车主的公益性品牌服务平台,免费提供调解维修质量或价格纠纷、车辆故障检测诊断和维修保养方案等服务,有效解决机动车维修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打造公开透明、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

加强维修质量监管,加大出厂合格证管理力度,做好对完成修理车辆的质量检验,保证汽车维修质量。制定相关的维修质量标准,提升对汽车维修企业技术质量监管力度,从源头来管控汽车维修质量问题。严格要求汽车维修企业维修人员的自身水平,加强对维修人员技能等级管理,提高汽车维修企业维修水平,提高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评定,积极开展维修人员上岗资格培训。着力引导维修企业树立科学修车的理念,普遍增强维修从业人员环境保护、节能增效的意识;着力引导企业制定落实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规章制度,使绿色汽修生产管理机制行之有效;着力引导企业积极使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形成一套维修废弃物和有害排放物少、资源利用效率高的工艺规范。

5.邮政行业管理规划。“十四五”期间,构建通道更完善、覆盖更广泛、服务更优质的邮政网络,巩固建制村100%通邮成果。在昆明市交通运输业与邮政业合作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站点、网点资源优势,取长补短,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更高效率的运作模式,同时扩大各方合作范围和规模,广泛开展各项业务合作。交通运输和邮政管理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对邮政企业履行邮政普遍服务义务给予保障和扶持。按照相关政策为运递邮件、快件的车辆通行做好相关服务工作。重点合作领域包括推进运输网络资源共享、邮政企业代售长途汽车票业务合作、推进业务全面合作、相互搭建服务平台、开展ETC项目服务合作等。推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邮件快件装卸标准、跟踪数据等有效衔接,实现信息共享。发展航空快递、高铁快递,推动邮件快件多式联运,实现跨领域、跨区域和跨运输方式顺畅衔接,推进全程运输透明化。推进乡村邮政快递网点、综合服务站、汽车站等设施资源整合共享。加强农村邮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水平,培育一批骨干农村物流企业,推动农村客运站开辟物流功能,发展农村客运、物流、旅游等综合服务站,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建设,开展邮政快递末端网点建设。进一步完善快递服务网络,优化城乡末端服务网点布局,推动电商、快递企业服务模式创新,培育壮大一批辐射范围广、服务能力强、社会效益好的电商、快递企业,提升电商快递产业园集聚发展,努力促进昆明市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实现规划布局科学化、基础设施公益化、信息系统开放化、车辆通行便捷化、人才培养多样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基本建成普惠城乡、技术先进、服务优质、安全高效、绿色节能的快递服务体系,快递对电子商务的支撑作用全面提升。主要任务包括:创新公共服务设施管理方式、完善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子商务配送便利化、提升快递末端服务能力、提高科技运用水平、推动绿色运输与配送等。充分利用云南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推动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或地区国际邮件通道的“互联互通”。开展跨境物流体系建设改革试点,推动尽快实现中越、中老、中缅跨境直达运输,抓住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以及孟中印缅合作机遇,积极参与澜湄区域和东盟国家交通物流、通关便利化等合作机制。争取昆明铁路口岸尽快实现临时开放。充分利用综合保税区、王家营集装箱场站、国际货运班列等平台,建立健全铁路、公路、航空及多形式区域性国际联运统筹协调管理机制,构建以昆明为中心,省内其他重点城市为节点的物流网络,推进区域性国际物流产业跨越式发展,提升国际化多式联运能力和效率,积极打造联通国内市场和南亚东南亚市场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创新城市配送模式,开展创新试点,大力发展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等多种形式的集约化配送,加快发展共享物流、智慧供应链等新业态。在生鲜农产品主产区、区域性集散地等布局,建设一批适应不同农产品储运需求的产地预冷、保鲜及销地冷藏、冷冻设施,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同时加快发展铁路冷链班列,提升生鲜农产品冷链仓储、流通加工和运输比重。完善邮政快递基础设施,建设邮政快递枢纽,依托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航空邮路、铁路邮路、公路邮路、水运邮路。

6.路政行业管理规划。“十四五”期间,推进路政行业管理现代化。从体制、机制、人员编制方面加强对农村公路的管理,加强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依托乡镇人民政府和村级组织,完善专业与协管相结合的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网络。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路政宣传,全面提高和充分发掘群众爱路护路意识,努力打造四好农村路。建立公路路政基础信息资源库,对现有高速公路、国省道公路及农村公路资源数据库实现实时更新并共享,加强与收费公路经营者、公安交警的协调和联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完善的信息互通、协同高效的公路网管理和应急处理平台,强化自然灾害、恶劣气象或重大事故等情形下的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完善路政管理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体系;不断完善路政执法程序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完善执法运行规则,切实提高行政效能;着力解决路政管理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着力完善收费公路行业监管工作制度,着力完善建筑控制区、非公路标志、突发事件应对、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7.交通技校管理规划。“十四五”期间,遵循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按照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一体化课程规范,不断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基本办学制度,建立合作共赢、联系紧密的职业技术教育集团(联盟)。完善校企联合育人机制,积极探索与企业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技术研发、办学质量评价、招生就业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积极争取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项目,面向企业职工开展技师、高级技师培训,与企业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技师研修、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建立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推行完善干部竞争上岗和岗位聘任制,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精干务实高效的干部队伍。按照专业布局和专业发展要求,构建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扎实、实践业务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逐步提高实习指导教师在师资中的比例,教师学历、职称结构、职业技能水平等达到示范院校师资要求。注重加强其他系列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提高技术人才队伍素质。大力开展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突出高技能人才培训,积极建立集技工教育、公共实训、技师研修、竞赛集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职业训练院公共职业培训模式。积极发挥办学示范作用和专业建设优势,带动全市交通行业职业教育、技工教育上水平、上台阶。利用人才优势,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建设,配合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承担企业、行业科研课题,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改造、技术攻关等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积极探索“互联网+职业培训”等模式。


七 重点工作

“十四五”期间,主要通过对交通缓堵、货运物流、枢纽重塑等三个方面进行重点改善,提升城市交通环境。

(一)交通缓堵

根据《2020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高德版)显示,昆明2020年路网高峰时段延时指数为1.741,较2019年增加0.29%,拥堵进一步加剧。

1.基础设施分析

(1)对外通道和节点。对外高速公路主要为绕城高速内环和五大对外放射性高速(昆楚高速、昆武高速、昆曲高速、昆石高速、昆玉高速),目前昆楚第二通道、福宜高速、昆倘高速等在建。对外快速路包括二环路全线、三环路西北绕、东段、高速公路城区联络段(昆石、昆曲、昆玉、昆楚、昆武)、呈黄快速、虹桥路、广福路延长线等,全长约127.9公里,路网密度约为0.31公里/平方公里,目前,滇缅大道高架、福宜高速入城段等在建。

(2)内部道路和节点。区域内道路长度约915.31公里,道路网密度达到6.44公里/平方公里,整体网络密度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2018)》要求的8公里/平方公里尚有较大距离。各级道路里程级配为1:2.56:1.51:3.15,与合理的路网级配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次干路和支路较为羸弱。

2.交通运行分析

(1)对外通道和节点。对外通道上整体交通运行良好,但昆玉高速和昆安高速晚高峰时段入城段严重拥堵,其中昆玉高速和昆安高速晚高峰时段运行较差,昆安高速集中在二环西路—草海隧道段,昆玉高速集中在南连接线至呈贡段。拥堵主要集中在部分高速转换节点,如石虎关立交、三环—龙泉路节点、茨坝立交、鸣泉立交等。

(2)内部道路和节点。整体交通拥堵特征分析。昆明主城区早晚高峰时段交替运行特征较明显,区域的早高峰出现在8:00—9:00(上班高峰期),晚高峰出现在18:00—19:00(下班高峰期),晚高峰运行情况较早高峰差。分区域看,一环交通运行指数(晚高峰7.5,中度拥堵)>一二环间交通运行指数(晚高峰6.6,中度拥堵)>二三环间交通运行指数(晚高峰6.1,中度拥堵),即越往城市中心区交通越拥堵。

图片2

图7-1:  区域24h车速分布图

——主要拥堵路段分布。拥堵严重道路主要集中于一环区域、北市区、一二环间南侧区域和东南侧螺蛳湾区域。

图片3

图7-2:区域内主要道路系统晚高峰路况分布图

——主要交叉口交通拥堵特征。交叉口早高峰出现在8:00—9:00,晚高峰出现在18:00—19:00。早高峰期间,区域内交叉口平均延误25秒,晚高峰期间交叉口平均延误29秒,晚高峰运行情况较早高峰差。

3.拥堵原因剖析

(1)对外通道和节点方面

——主城区对外通道不足,安宁、石林等方向缺少分流通道,导致昆安高速、昆玉高速严重拥堵。主城联系呈贡方向,福宜高速、古滇大道尚未建成,现有昆玉高速通道高峰时段服务能力不足;安宁方向,仅有一条安楚高速;石林方向,仅有一条昆石高速,均未形成第二条分流通道。

——对外高速和城市内部快速路转换衔接不畅通。为促进城市发展,昆明市陆续取消收费站或将收费站外迁,将高速公路入城段调整为城市快速路,但并没有对高速公路进行相应的改建工作。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的功能定位、适用标准、交通管理需求、周边服务需求均存在较大差异。

——转换节点功能不全。如普吉立交、龙泉路与绕城高速节点等,部分转向匝道功能不全。

(2)城市交通方面

——路网不完善,城市布局形态与路网结构不协调。现阶段路网系统不完善,中心城区与组团联系通道薄弱,组团间联系通道不足,组团与市中心、组团与组团间交换过度依赖于二环和组团射线通道,骨架网络压力大。

——交通供需不平衡。昆明千人汽车拥有量336辆,处于全国高位,超过一线城市,机动车出行需求大;而现状路网次支路网密度达不到规范要求,制约了供给的发挥。

——交通管控设施投入不足,管理手段粗放。部分路口设施不完善,指路标志不全,无法正确引导,造成绕行增加,交通负荷增大;部分路段标线不清,导致车辆行驶缓慢,影响通行效率;部分路口信号配时不合理,高峰人工放行,不够科学。

——节点系统交通组织不完善。缺少系统组织方案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导致环路和通道通行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学校、医院、商场等交通问题突出的区域,缺少有效的区域交通组织方案。局部交叉口交通组织不合理,“点”状拥堵扩大到“线”或“面”状拥堵。

——动静态交通不协调。商场开业或开展活动吸引了大量人流和车流,造成区域交通流量变化临时突变,而应急交通管理和疏导不足。占道施工协调不够,道路反复开挖,影响交通出行;交通安全事故处置不及时,交通拥堵影响范围逐步扩大;非机动车管理制度不健全,行驶不规范,机非相互干扰严重;静态交通问题突出,动静态交通不协调。

4.改善策略分析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对外交通,强化昆明市高快路网改造,构建多联系通道

快速路网体系采用“环线+放射线+连接线”,其中环线(内环以集散功能为主,为中心区各片区的中长距离交通快速转换;外环以截流功能为主,屏蔽过境交通,让交通量在环和射线上重新分配);射线对外,实现主城区与其它组团的快速联络,服务通道上的沿线出行;多中心组团之间通过连接线联系。

快速路体系重点从三个方面进行打造:一是现有对外骨架交通系统的快速路升级。金马路、G320快速路等通道提升,增加嵩明方向的快速路。龙泉路提升为快速路,强化北边的快速联系。二是绕城高速内环内高速公路转化为城市快速路。高海高速、南连接线、东连接线等高速公路转化为城市快速路,加强几个片区的快速联系。三是新建组团间快速系统,春漫大道、古滇路、高新大道等通道,强化经开区、呈贡区、高新区(马金铺)、晋宁区的快速联系。

(2)高速公路入城段改造。高速公路转化为城市快速路后,由于两者的定位和服务功能不同,一般从几个方面来进行设计:加强对沿线地块的服务,增设立交匝道,调整后立交节点或上下匝道平均间距为1—2公里;避免对道路两侧土地的隔离,增设人行过街通道;拓宽道路红线,调整断面为主辅道形式或加宽道路,依据功能定位、周边路网情况统筹是否增设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优化车速设置,限速不高于80公里/小时。

(3)高快速路转换节点改造。一是现有高速—快速路转换节点的功能完善和拥堵整治,如黄土坡立交、茨坝立交、普吉立交、昆玉高速王家营立交、昆石高速王家营立交等;二是新规划快速路网或新增的节点设置,如昆玉高速—锦绣大街立交、昆楚二通道—绕城高速立交、滇缅大道快速路—三环立交、南北大道—古滇路立交、南北大道—南绕城高速立交、福宜高速—南绕城高速立交、石龙立交、万溪立交、长龙高速—昆曲高速立交、长龙高速—机场高速立交、长龙高速—昆嵩大道立交、昆嵩大道—东绕城高速立交等。

(4)拥堵道路、节点治理。针对昆明市的主要拥堵区域、路段、节点,提出“微改造”改善措施。

——节点。将三环内重要拥堵节点按照拥堵特征进行分批治理,前期重点实施交通拥堵点“短平快、微创新”整治。首批主要针对交通管理措施调整的项目,主要采用禁左、增加信号灯等改善措施;第二批主要针对微改造的短平快项目,主要采用优化交通组织及信号灯配时、车道调整、路口渠化等基于道路空间分配或道路充分利用的改善措施。

——路段。明确道路功能,重视道路微改造,主要从优化道路断面,保障公交和慢行路权、试点新型交通组织方式、优化沿线出入口、调整公交停靠站为港湾式站台等方式进行。

——区域。重点针对车站、学校、医院、市场周边、大型商业等区域,优化周边出行环境,改善拥堵。

(5)城区路网的规划完善

——疏解市中心路网交通压力,弱化“一环+三横四纵”路网穿越功能,恢复原本集散功能。疏解市中心路网交通压力,从外围路网层层进行疏解,明确各层路网功能定位,避免大量交通汇集市中心。

——完善环路系统,尽快确定三环路网线型走向并进行快速路提升。现状二环系统交通压力过大,而三环系统尚未完全闭合,发挥环路联络功能。尽快确定三环路网线型走向并进行快速路提升,满足组团之间的快速联络需求。

——提升组团现状联络通行能力,加快新联络通道建设。针对现有运行效率较低的通道应进行沿线开口及节点梳理,提高通道的运行效率。

——加快道路网络建设,完善路网结构。道路建设速度与机动车增长速度相比存在较大滞后,交通负荷已远超过原设计负荷。次干道和支路不健全,路幅小,密度低,连通性差,没有起到集散、分流主干道流量的作用,交通流均集中分布在主干路上。

——新建立交桥或完善现有立交节点,强化节点的转换能力。

(6)绿色交通优先

——保障街道空间的绿色交通。完善街道相关设施和沿线功能,为所有出行者提供一个公平的交通系统,包括自行车、步行、公共交通和个体机动交通等各种方式,都享有各自的出行空间,并保障其安全、可达。实现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从“道路红线管控”到“街道空间管控”,从“道路工程设计”到“整体空间环境设计”,从“强调交通功能”到“促进城市街区发展”。

——完善公交都市建设。公交系统按运量分为大、中、小三种,对应不同的运输方式和运输效率,构建满足多种需求的多模式公交线网层次。

——加强慢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市主要路口或人车冲突大的节点配套天桥和地下通道,通过立体化人行横道分离人流和车流,减少因交通灯过多而引起的车辆缓行、拥堵情况。构建全网连续、优先的慢行交通网络。加强“B+R”设施建设,加强与公交、地铁、铁路、小汽车、综合枢纽等接驳的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建设。规划建设自行车专用路等绿色通勤示范段。

——加强静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停车场建设,增加停车泊位的有效供给,解决静态交通容量不足的问题。简政放权,抑制不合理的路内停车供给和管理交叉,提升路内泊位的利用效率。

(7)交通管理

——完善占道施工审批机制,强化重大项目施工期间交通疏解方案编制工作,统筹施工时序安排,防止“满城开挖、全城瘫痪”。

——明确机动化政策方向,确定绿色交通优先权共识,探索新型的出行调控手段,如设置一环内拥堵收费区、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等措施,利用价格引导,抑制私家车交通出行需求。

——落实新建项目和改扩建项目交评改善措施,有关部门建立“建管并重”的长效运行机制。

——转变交通管理思路,提前谋划未来智慧交通管理系统框架,建设智慧交通综合管控平台,逐步形成用户提前出行预约和管理部门动态调整管控方案的新模式。

(二)货运物流

1. 物流发展问题分析

(1)物流企业布局问题。一是全市重点物流园区建设进度迟缓,多数重点物流园区还处于在建阶段,物流枢纽与物流园区之间功能不衔接、不配套问题较为突出,王家营宝象物流中心、腾俊国际陆港、南亚国际陆港等物流园区配套建设滞后,集疏运体系不健全,导致物流节点拥堵严重,影响整体物流效率。二是以整车、零担运输为主的货运节点多集中在昆明市禁货区域附近,且规模小,多租用临时厂房,缺乏管理。

(2)货运运输通道问题。一是物流园区规划路网建设不完善,物流枢纽与物流园区之间功能不衔接,集疏运道路未形成路网,货运车辆可通行路径受限。二是缺乏货运通道规划,单纯的货运管制对城市物流业的健康发展不利,需要提高货运交通效率。

2. 货运交通系统改善方案

(1)加快推进物流园区建设。深入进行物流厂区建设规划,使物流园区具备货运信息配载、货物装卸、搬运、分拣、加工等功能。并结合园区仓储用地进行货车专用停车场规划。整合周边中小型货运场站,形成综合型货运枢纽服务中心。加强对中小型货运场站的管理,规范不合规、不安全的货运场站,逐步搬迁三环以内货运场站,整合物流资源,与大型工业园区形成产业联动。

(2)加快物流园区规划路网建设。积极加快物流园区路网设施建设,规划物流聚集区货运专用通道,为周边厂区提供集疏运服务。完善货运通道与高速立交节点建设,保障货运交通通行顺畅。

3. 建立高效货运通道

(1)一级货运通道:以高速公路网为主的货运主通道,主要承担区域货运车辆对外交通。结合昆明市“十四五”期间路网规划、用地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三横两纵五通道。其中北通道为昆曲高速/小龙高速—杭瑞高速—绕城高速—昆楚二通道,中通道为昆楚高速—绕城高速—昆石高速/三清高速,南通道为武易高速—安晋高速—绕城高速—宜丘高速,西通道为昆武高速/昆倘高速—绕城高速—晋红高速,东通道为昆嵩高速—黄马高速—昆玉高速/澄川高速。

(2)二级货运通道:承担着物流节点与区域物流主通道之间联通功能,主要依托城市快速路、国省道和临近物流节点的重要干路布设。二级货运通道主要有G320安宁段、S215、机场高速、G324、G320、鸿运大道—阳春大道、春漫大道(石龙路—阳春大道)、呈黄快速路、东绕城高速、机场北高速、长龙高速、S102、三铝公路、福宜高速。

(3)园区货运通道:园区的货运通道主要保障园区自身货运交通的集散服务功能,使货运车辆能够快速流转到二级货运通道上。园区内货运通道规划主要结合规划用地进行布局,物流通道布置宜穿越园区工业工地和物流仓储用地,尽量避开居住区,以降低货运交通对居民生活带来的干扰。

微信图片_20230128144729

图7-3:主要园区货运通道

3. 其他物流配送体系

(1)城市物流配送

2017年,交通运输部联合公安部、商务部印发《bet36体育在线-【首页】@:组织开展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的通知》,推广建成“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的城市货运配送服务体系。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科学确定并及时向社会发布限制、禁止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的区域和时段;加强对大型物流中心、公用型城市配送中心和分拨中心等配送基础设施周边道路的交通管理,科学施划和设置货运车辆通行的标志标线,优化城市配送运输通道网络。

(2)农村物流配送

昆明市各县(市)区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划分为三个等级。其中,一级农村物流节点属于重点发展的物流节点,物流业辐射能力较强,服务范围覆盖昆明市域范围及周边区域;二级农村物流节点物流业辐射能力较一级节点较弱,服务覆盖各县(市)区地域范围并对周边县(市)区有一定辐射作用;三级农村物流节点服务覆盖本县(市)区地域范围。

一级节点:宜良县、嵩明县、晋宁区;

二级节点:官渡区、石林县、寻甸县、安宁市、富民县;

三级节点:呈贡区、盘龙区、禄劝县、西山区、五华区、东川区。

根据昆明市农村物流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四种物流网络等级节点间货物运输方式。

——干线物流+农村货运班线。推行“定点、定线、定时”服务模式,与农村货运班线结合,实现城乡物流市场对接,提高农村物资运输的时效性和便捷性,引导专业物流企业与农村商贸流通企业、供销合作社共同制定运输配送方案,发展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农村物流共同配送模式。

——农村货运班线。在分析本地农村物流需求的基础上,推出“定时、定点、定线”的农村物流“货运班线”,开展县乡村的双向货物运输配送服务。

——农村货运班线+村村通客车。根据运输货物种类不同,对小件及时货,可采用客货联盟模式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农村物流时效性和便捷性。

——农村货运班线+电话预约。针对到村级服务点的大件货、整车货,可采用电话预约,定向定时定车运输。

(三)枢纽重塑

1. 枢纽体系不完整

(1)基本情况

目前昆明市二、三级枢纽尚未建设完善,已建成的各级枢纽未形成互联互通,枢纽间衔接脱节。

(2)对策

建立三级枢纽体系。

——一级枢纽:门户型综合换乘枢纽。以长水综合枢纽为核心,形成国际枢纽、国家门户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依托长水机场建设铁路枢纽站,引入渝昆高铁、沪昆高铁、贵昆铁路、城市轨道系统,实现“空铁联袂、三轨合一”。同时,同步配建公路客运枢纽,实现长水综合枢纽与滇中城市群、全省间“公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多层次集疏运体系。

——二级枢纽:节点型换乘枢纽。城市组团间交通及城乡客运组织中心,承担城市中长距离交通衔接换乘功能,结合组团功能中心、城乡客运站等布局。加快建设昆明铁路枢纽西客站,加强昆明市与省内区域的联系。

——三级枢纽:片区级换乘枢纽。城市内部客流换乘服务与公交组织核心,结合片区功能中心、轨道站点和公交首末站布局。加快建设菊花村交通枢纽,实现地铁、公交线路及出租车无缝衔接。

2. 枢纽之间换乘不畅

(1)基本情况

昆明作为区域性国际城市,是云南交通枢纽中心,但航空交通、铁路(含高铁)、高速公路间的转换衔接相对薄弱。

(2)对策

加强枢纽之间及其与航空交通、铁路(含高铁)、道路、停车场的转换衔接。

——大力发展城市快速客运交通体系。大力发展市区的快速客运交通体系,特别是轨道交通体系和准快速地面公交系统,建立快速公交客运走廊,满足客运交通快速集散的服务要求。此外还应重视线路上重要站点功能的发挥,保证枢纽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高效衔接和换乘。

——优化路网,提高枢纽与城市干道的连通度。枢纽的对外衔接是将对外客运枢纽这个“点”用合理而恰当的方式连接到城市综合交通大系统这个“面”上,与城市干道系统连通时,应以对干道交通的影响最小为前提。

——加强枢纽与停车场的衔接。加强枢纽与停车场的衔接也可以有效将私人交通工具拦截在城市或城区的边缘,减少私人交通工具的行程距离。

——加强枢纽与公路网络的衔接。加强完善综合客运枢纽与干线公路网络之间交通连接线的设置,一方面要满足客运枢纽的集散功能,另一方面又要尽量使集散交通流不与城市主要交通流发生干扰。

——加强枢纽与铁路网络的衔接。道路衔接系统包括铁路客站与城市干道的接口方式及铁路车站地区的机动车交通组织。铁路客站与城市干道的衔接,包括地面方式衔接和立交方式衔接,地面衔接方式主要通过车站附近的地面交通组织进行,使公交车辆、出租车及其他社会车辆互不干扰,有序进出车站。

——加强枢纽与航空的衔接。目前综合客运交通枢纽与长水机场的衔接主要有三种交通方式,即机场巴士、出租车、地铁。

3. 枢纽内部信息共享和交通导向不完善

(1)基本情况

综合客运交通枢纽与城市内部其他枢纽或客运场站之间的衔接信息尚未完善,交通导向不明确,未实现综合客运枢纽衔接的良性循环。

(2)对策

枢纽间信息智能化,实现枢纽间信息共享。

——建立乘客信息服务系统,使换乘的乘客可以通过合适的方式获得换乘动态信息。

——建立运营调度信息支持系统,提供枢纽之间衔接的实时动态信息和车辆引导信息,为到达和换乘车次的驾驶员相互交流、驾驶员和调度中心的联系创造条件。

4. 枢纽内部换乘不便捷

(1)基本情况

机场、高铁站等交通枢纽点客流增加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枢纽点与地铁换乘不畅,存在二次安检,拥堵加剧,乘客意见增多等问题。

(2)对策

推进高铁、机场与轨道安检互认。


八 建设安排与投资估算

“十四五”期间,昆明市综合交通建设总投资2575.68亿元。

表8-1  综合交通投资总表


序号

项目

类别

总投资

(万元)

十四五投资(万元)

1

公路

高速公路

19764104

7579814

国省道

4745034

3389859

干线公路

7185961.1

3311592.4

农村公路

645100

645100

国防公路

60000

0

2

铁路

25716379

2040000

3

水运

810232

274448

4

航空

7244800

4959187

5

管道

0

0

6

客货运

客运场站

831623

313791

货运场站

6088029

0

7

城市

交通

轨道交通

16382484.2

2586327.2

常规公交

103767

86444

静态交通

30253

28113

快速路

1502195

417787

立交节点

70400

45870

其它

87459.3

78499.3

合计

91267820.6

25756831.9


九 保障措施

(一)体制保障

1. 建立“多规合一”协调机制。实现“多规合一”需建立由市人民政府牵头,联合发展改革、国土、规划、城建、交通、财政、环境、水务、商务、旅游等多个部门的协调机制,共同推进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2. 推进交通体制改革。由于受交通管理体制的制约,以及各种运输方式市场化改革进展差异较大等原因,虽然昆明市各交通运输方式各自系统发展较快,但协调统一的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应把完善综合交通运输行政运行体制,建立高度协调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作为政府须尽快解决的紧迫任务。

(二)规划保障

加强滇中新区与主城、滇中城市圈之间的融合发展,协调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对接和同步建设,形成交通联系的大动脉。滇中新区和昆明主城区在规划过程中,秉承“规划一张图”的原则,实现规划无缝对接。滇中城市圈之间,健全合作与发展机制,做好市州内外互联互通重大项目的衔接,加快推动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三)资金保障

昆明市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处于关键阶段,交通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改建任务日益增加,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仍将维持较高水平,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作为基本保障。建立稳定的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资金支持体系,是维系昆明市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发展的前提,是基础设施养护保持良好服务能力的基础,是加快综合运输组织实现“货畅其流、人便于行”的重要条件。每年将综合交通建设专项资金纳入市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四)政策保障

综合运输体系从建设规划、建设时序统筹、建设项目组织与质量监督、建养运一体化组织协调、交通运输市场培育与管理等,都需要构建科学、完善的政策与管理保障体系。一是需要建立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和土地利用等相关规划协商机制,使昆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与区域合作规划具有良好的衔接性和相互依存性,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需要做好政府在综合交通运输合作项目上的政策协调。研究加强市级和县(市)区两级政府在政策上的协调,建立昆明综合交通运输项目建设和运营所需要的政策环境。三是加强行业统计工作,为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提供支撑。

(五)人才科技保障

昆明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主要由人才支撑体系与科技支撑体系二个部分组成。其中,人才保障方面,关键是要造就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综合交通运输人才队伍。科技支撑方面,强调大数据、手机信令等新技术在规划中的应用与创新,强化标准规范对行业的引领作用,重点包括交通信息化技术、运输管理技术、交通安全技术、环保技术、标准规范等方面。


相关解读:

bet36体育在线-【首页】@:《昆明市“十四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的政策解读

政策问答 我对政策有疑问

1. 政策看不懂?政府来解惑!如果您对昆明市出台的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通过留言提交给我们。我们将及时为您解答。

2. 如果您有投诉、举报、意见建议等方面的诉求,请移步“互动交流 ”栏目选择对应的渠道提交。

3. 您所提交的个人信息仅用于“我对政策有疑问”结果反馈,市政府门户网站承诺将对您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

* 留言内容:
500/500
* 手机号:
* 短信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
提交留言
政策问答 我对政策有疑问 返回顶部